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法治前沿网|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服务民生 > 政策法规 > 普法宣传 >

为个人信息扎紧安全“防护网”

来源:未知 编辑:zm0009 时间:2021-03-23
导读: 近日,浙江一位新郎在婚礼现场的不务正业,获得了不少网民的好评。人生重要时刻,亲朋好友欢乐相聚之时,新郎就防范网络诈骗精彩宣讲,可谓操碎了心。笔者以为,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扎紧安全防护网,是应对网络诈骗的关键之举。 自称是熟人,要求转账到某

近日,浙江一位新郎在婚礼现场的“不务正业”,获得了不少网民的好评。人生重要时刻,亲朋好友欢乐相聚之时,新郎就防范网络诈骗精彩宣讲,可谓“操碎了心”。笔者以为,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扎紧安全“防护网”,是应对网络诈骗的关键之举。

自称是熟人,要求转账到某个账号;声称操作有误,需要点击短信链接;打着“网络交友”名义,背后却盯着你的钱袋子……信息看似吻合,令人信以为真,却落入对方精心编制的“陷阱”之中。这样的事例,时常见诸于新闻报道之列,耳闻于周边相识好友之中。网络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人们不禁心生疑惑,我们的个人信息,怎么就被泄露?

根据相关报道,2020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拦截诈骗电话1.4亿个、诈骗短信8.7亿条,为群众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200亿元。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百罪之源”。

大量个人的信息数据被收集和使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注册手机软件、网上购物、入住酒店等,都会涉及个人信息的登记使用。在下载部分手机APP应用时,被软件强制获取位置信息、通讯录等权限,不经意之间,个人信息就已被众多网络平台所掌握,有的网络平台还会分析用户信息,实施精准营销,个人信息数据成了网络时代的重要资源。

然而,少数网络平台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上,还存在不足。或疏于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或内部人士贪图蝇蝇小利,大量个人信息数据被“挪作他用”。此外,公民个人的无心之举却常常被“有心”之人所紧盯。随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情况,随意连接公共场合无线网络,随意丢弃快递包裹单、安装来路不明的APP应用等等,这些不经意之间的举动,都会造成个人的信息泄露,并可能遭遇网络诈骗和经济损失。

做好个人信息保护,意义重大,必须重拳出击、精准发力。网络平台要“严以律己”,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进一步做好安全技术防范,健全保护制度,并纳入企业诚信建设体系。相关部门要“绳之以法”,通过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分子,形成法律威慑。同时,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知识的宣传,提升全民防范意识,让犯罪分子无计可施,为个人信息扎紧安全“防护网”。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尊重个人隐私,既是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是道德诚信的要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个人信息保护路径,为个人信息筑牢防护堤坝,营造更加健康、安全、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作者:覃炜  湖北宜昌)

责任编辑:zm0009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Copyright ©法治前沿网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723455851 技术支持法治前沿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