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法治前沿网|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服务民生 > 政策法规 > 时政资讯 >

宋才发教授访谈:乡村振兴亟需什么样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

来源:未知 编辑:wf0101 时间:2021-04-25
导读: 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王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只有解决好了农村亟需的人才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算真正落地实施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各级党委和政

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王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只有解决好了农村亟需的人才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算真正落地实施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为进一步吃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宋才发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进行了解读,并就“乡村振兴亟需什么样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话题接受了中国新闻网、中宏网等媒体记者的专访。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中宏观察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一、乡村振兴亟需什么样的人才?

记者: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请宋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指示”精神做一个简明扼要的解读,并就“乡村振兴亟需什么样的人才?”谈谈您的看法。

宋才发:好的。

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指示”精神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农村亟需人才培养。民以食为天,粮食稳天下稳;农业是稳定天下的第一产业。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亟需人才,是当下乡村振兴和党的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

第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想乡村振兴战略之所想,急乡村振兴战略之所急,办乡村振兴战略之所需,切实加强对农村亟需人才的培养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输送和积蓄人才。

第二,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人才政策,鼓励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对农村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的要给予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他们更好地带动其他农民增收致富。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农业产业。他们有资金、有经验、有信息、有市场,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工业化问题,也有办法、有能力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解决一家一户、单打独头和分散经营的问题,能把当地的优势资源挖掘出来、聚积起来,使之形成产业效应和品牌效应。

第四,各级地方政府要对那些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激励。无论是回乡创业、到农村投资办厂,或是对种养技术给予扶持的哪方面人才,政府对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所做出的贡献,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彰和奖励。尤其要把那些品德高、懂经营、会管理、有贡献的人才,选拔进村“两委”领导班子,以造福一方。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才。坚持把创新发展新理念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农村工作的现实需要。因为创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自始至终绕不开人才这个话题。如何培养、吸引、留住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就目前学术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乡村振兴亟需如下三类人才:

第一,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农业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包括从事农业政策探索创新的政策制定者、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学农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能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实现理论与调研的有机结合,能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及服务提出实用性较强的见解,创造出超过投入成本的价值,将研究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从而助力农业供给侧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创新型人才能够瞄准世界农业相关理论及经验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农业技术突破的优势,是保障我国“三农”工作取得良好实效的关键性选择。

第二,实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培养农技人员等农村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包括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乡村文化传承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离不开发展乡村产业的引路人,那些可以“在发展高端优质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品牌效益好的人才”,正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亟需人才和引路人。他们不仅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市场头脑,而且还掌握着相对丰富的资金、技术以及人脉资源,对经济动态认识独到,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方面,具有一般企业家所不具备的经验优势,是领导乡村致富的重要力量。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由四种特殊人才组成:一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他们以农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主要代表。他们通常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专业技能与资源,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在直接从事生鲜食品、园艺、经济作物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二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他们包括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且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工人和农业雇员。他们通常掌握着独到的生产技术,能以此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建设。三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他们能有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使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他们以“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为主。四是管理型职业农民,他们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上具有丰富经验,甚至决定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效率。

二、人才从何而来?

记者:请宋教授具体谈谈“人才从何而来?”的问题。

宋才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质量第一。培养大批各级各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指示”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第一,各类职业学校要成为农村亟需人才来源的主渠道。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为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改变了一部分农村孩子命运。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有力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成为见效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扶贫方式。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后半场”,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在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也将愈发凸显。

第二,要把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么样的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好乡村振兴面临的农村教育发展的弱项,用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撑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村教育自治能力建设。当农村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能单纯追求投入数量,要把注意力转向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质量支持体系”上面去,转移到追求农村教育后发优势的动力、潜力和活力上面去。在“十四五”期间,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短板领域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体现功能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进一步完善体现农村地理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师资能力建设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制度支持体系。

 

第三,要继续把教育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乡村贫困群体的真实贫困,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物质水平上的贫困问题,而是涉及“基本权利缺失”“基本权利贫困”的深层次问题。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制度的本质,是体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阻断绝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石,是从根本上斩断和铲除民族地区贫困“恶性循环链”的一把利剑。国民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开发手段,负有对贫困地区实施“公平”和“扶贫”的双重责任。知识贫乏、观念落后是贫困区域陷入整体贫困的总根源,教育扶贫具有最基础、最根本的救助作用,是民族地区整体连片特困区域拔掉穷根,真正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关键。民族地区唯有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才是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所有人都能够在改革开放和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wf010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Copyright ©法治前沿网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723455851 技术支持法治前沿网
Top